2015/9/9

台灣談工業4.0缺乏的一塊

工業4.0在這半年裡變成一個顯學,以這個題目辦的研討會幾乎都是場場爆滿,許多公司都在想如何搭上這個熱潮。

去參加了一些研討會,聽一些自稱工業4.0公司的報告,我的感覺還是兩類:一、名詞解釋,就是還是解釋什麼是工業4.0,內容是什麼等等;二、賣自動化硬體,把自家產品與工業4.0扯上關係。一位朋友聽到隔壁參加的聽眾就說:「做工業4.0,幾萬塊就有了」,可見我們大多數人對這個題目還是有很多誤解。

個人認為,根據德國提出的定義,其中縱向包括兩大塊:智能工廠以及智能供應鏈;而橫向則是由研發、行銷...一直到服務這個價值鏈,就是SysLM (system lifecycle management)。

以縱向來看,一般人所熟知的「工業4.0」僅僅涵蓋了智能工廠,更嚴格的說,僅僅只是工廠自動化,根本還沒說到「智」。再者,還有另一塊「智能供應鏈」,幾乎沒有人提。「智能製造」與「智能供應鏈」如何整合更是缺乏討論。

在YouTube上有個BMW自動生產線的影片,一般人可能只看到那些令人稱奇的機器人,但我更驚訝的是它可以混合不同車型、不同顏色。據我所知,顏色的更換是必須有一些繁複的過程來確保生產線可以生產下一個不同的顏色;而這個工廠居然可以這樣混線,勢必是透過一些排程工具來優化。

缺乏智能供應鏈的體系,工業4.0是不能實現的。一個再自動、再智能的工廠還是要處理客戶訂單、計畫、排程的;如果沒有辦法即時處理客戶訂單,工廠的效率還是會損失,而無法充分發揮其效能。

我認為工業4.0對智能供應鏈著墨不多,但是這可能是因為此議題是在工業3.0的時代就應被建置完成的。而4.0就是怎麼進一步把智能工廠與供應鏈串起來,提供客戶更好的服務。

從橫向來看,研發到服務的閉環(closed loop),也是一個少為人討論的議題。4.0主張要提供客戶完整的服務,必須是整體生命週期。企業在這些功能之間的串連也有很多改善的空間。

台灣許多公司是OEM、ODM型態,因此處理最後服務的部分都是被動式、不得不的雞肋。因此在品牌經營上,延續這樣的思維,有時造成消費者不愉悅的體驗,而讓品牌形象受損。

因此我認為,真的要進行工業4.0還是要有縱向與橫向的同步進行、整體計畫,如此才能完整建立真正工業4.0的企業。


沒有留言:

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問題與資料的考量

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決策與行動)。因為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等變成顯學之後,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顧問來討論、聽取案例,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silver bullet),甚至採購一些軟體...